杨晓闻:乐享跑步人生——“跑”出来的赛事企业创始人 | 我是赛事人

0
464

我是赛事人

杨晓闻

喜欢或习惯被称谓的小名:Seven/七哥

位置:广州

单位:广州乐跑客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

职务:副总经理

参与过举办的赛事:韶关马拉松、白云湖10公里挑战赛、美的鹭湖10KM环湖路跑赛、海丰半程马拉松、广州白云山半程马拉松挑战赛、南方电网半程马拉松、南山跑团春茗半程马拉松、中国大满贯广州公益半程马拉松、亚运城系列体育赛事、南沙“公仆杯”系列体育赛事、肇庆环保徒步行系列活动、“我为大工助跑”系列跑步活动等。

参赛经历:2016-2019广州马拉松、2016厦门马拉松、2016中山马拉松、2016韶关马拉松、2016河源马拉松、2016西樵山半程马拉松、2017北京马拉松、2017桂林马拉松、2017成都双遗马拉松、2017贵阳马拉松、2017杨凌马拉松、2017澳门马拉松、2017-2019香港马拉松、2017&2020广州黄埔马拉松、2018广州花都摇滚马拉松、2018丹霞山半程马拉松等。

橙光线培训经历:2016年12月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必修课程(第3期)

01职业经历是怎样的?是什么契机让你进入赛事管理行业?为什么会进入这个行业?

进入体育赛事行业之前,我所学的专业是外语,后从事过会展行业和汽车行业,可以说跟体育没有半毛钱关系。唯一的关系来自于我的爱好——跑步。我之所以进入体育赛事行业,正是源自对跑步的热爱。

作为一名跑者,面对着如火如荼的跑步市场,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,再加上有志同道合者相伴,于是从国企辞职出来,创办了乐跑客这家公司。一路走来,跌跌撞撞,坎坎坷坷,尤其在近两年疫情肆虐之下,公司还活着,这是我最大的欣慰。

创业之初,我们走的是“互联网+体育”的道路,当时“互联网+”遍地开花,我们幻想着成为风口上的猪。一开始的公司名称叫“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”,我们尝试过许多方向,跑步APP、线上跑步培训等等。虽然那个时候也有打算承办跑步赛事,但也只是想把它当作一项辅助业务服务于互联网的终极目标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残酷的现实让我们认清了互联网的真面目。不出意外,我们在这一个赛道上铩羽而归。但我们及时调整了赛道,选择了线下的体育赛事,把公司名称也改为“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”。这是一条脚踏实地的路,基本不存在一夜爆发的可能,但它不会像互联网行业那样“赢者通吃”。基于本地的需求,小企业同样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,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来。从一个客户,一个项目,慢慢积累资源,形成口碑,走到了今天。

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放慢了前进的步伐,但我们始终坚信,前路是光明的。

02你觉得加入赛事行业之前的职业经历,对你在这个行业会带来哪些优势?

单单从行业资源来看,之前的职业经历对目前这个行业说实话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优势可言。不过我认为,职业经历虽然区分行业,但个人的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。我们几个创始人之前的职业经历,对于项目的方案策划和执行实施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比如,此前组织实施过其他线下活动,而体育赛事实际上也是一种活动。此前做过项目管理,而体育赛事本质上也是一个项目。

03当初为什么选择和好友创业?回首这几年,最想对创业伙伴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?

如上所述,我之所以进入体育行业,归根结底源自于对跑步的喜爱。而我之所以成为跑者,正是受我的搭档“大条”的影响。

2016年元旦假期,我们一同出席一位老同学的婚礼,席间见到阔别半年的他,从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变成了一个正常人类,而且这位我印象中不是运动类型的朋友还说他上午刚参加完一场10公里比赛。他还说最近刚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场半马比赛。短短几个月间,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。这让我见识到了跑步的魔力和魅力。于是我也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跑者之路。

杨晓闻的搭档“大条”跑步前后的变化

一同成为跑者的我们一拍即合,决定一起创业做与跑步相关的事情。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创业的征程。回首过去几年,我们一起面对挫折,也曾谈论过放弃,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,看到了曙光。如今,我想借用总书记的话,对我的创业伙伴说一声“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”。

04在转入赛事管理行业初期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如何解决的?

摒弃互联网的幻想之后,面对体育赛事这条赛道,其实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一开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“三缺”的局面,缺客户资源,缺供应商资源,缺人才。首先,由于对我们而言是新的行业,过去的人际资源无法直接移植,我们需要从零开始积累;其次,组织一场赛事需要整合太多的物品和服务,我们需要逐渐找到稳定可靠而具有成本优势的供应链。最后,我们需要更多合适的人加入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。

一、系统学习,走进圈子

我们虽然都多次参加马拉松赛事,但心里清楚,参赛和办赛之间,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。我们的思路就是参加培训。2016年底,我们远赴北京,参加了橙光线赛事管理培训,接受了崔英善老师和石春健老师的指导。与此同时,也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同行。这对今后在这个行业立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最起码,在需要时可以找到人请教询问。同时,我们还赴上海参加了RSLAB认证跑步教练培训,系统学习跑步相关知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逐渐深入这个行业。

二、寻找突破口,立足行业

马拉松涉及的东西太多。举办一场马拉松需要协调大量的人和物。我们的思路是,先从侧面寻找突破口,采用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方法,就是先成为赛事公司的供应商,从行业下游出发,逐渐往上游前进。我们代理了南京泰博的赛事计时业务,在本地为各种跑步赛事提供计时服务。直至今日,赛事计时仍然是我们的一大重要业务板块。

三、广泛融入跑圈,结交各路英杰

我们成立了自己的跑团,积极参加跑圈里的各种活动,认识各路神仙。一开始承接不到业务,就自己出资组织了一场跑团10公里邀请赛,邀请几个兄弟跑团的跑者参加,找来圈内的大咖站台。那是一场麻雀虽小、五脏俱全的赛事。虽然限于经费,极近简陋,但我们尽可能地按照专业比赛的要求非常用心地把比赛办好。我们收获了一些好评和鼓励。我们的持续活跃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所见所知。渐渐地,我们迎来了新的合伙人,招募了得力员工,得到了更多人的助力。

05这些年都做过哪些类型的赛事?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和启发是什么?

路跑赛事是我们的专长,这得益于我们身为跑者和参赛者对路跑赛事的深刻理解。这些年我们最主要的赛事类型就是路跑赛事。当然,我们并不局限于路跑,还扩展到徒步、球类及其他体育赛事、场馆运营等等。我的启发就是,需要找到一个立足点。例如,赛事计时是我们从事赛事行业的敲门砖和立足点,而路跑赛事又充当我们进军其他体育领域的立足点。

06在你曾经参与过的赛事中,最令你骄傲的是哪场赛事?为什么?

这几年参与了不少赛事,有大型官方赛事,也有小规模的活动。要说最令我骄傲的赛事,我还是觉得应该是我们举办的第一场的赛事。虽然它很小型也很简陋,但它见证我们从零到一,从无到有。它是我们从想象走向现实的第一次尝试,是今后种种可能的基石。

07乐跑客的Slogan是“乐享跑步人生”,跑步是如何影响你的人生,你又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给跑步爱好者带去怎样的参赛体验?

“乐享跑步人生”是乐跑客公司的Slogan,也是我们创始人的生活理念。过去的跑步经历,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跑步对于一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意义和价值。我们希望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也希望使更多的人也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。然而,跑步固然有益,但多数人仅仅浅尝辄止,无法坚持下去。因此,我们结合自身的经历,通过观察和研究,总结出了如何培养跑步乐趣的五大方法。我们用五个词进行总结,分别是“跑步控”、“线路迷”、“装备党”、“社交族”和“参赛狂”。下面我从这五方面,简单谈谈一下我对于跑步乐趣的理解。

一、“跑步控”

“跑步控”讲究的是行之有效的跑步方法,这里的“行之有效”不仅仅在于掌握科学的跑步技巧,而尤其应该关注的是初跑阶段的可持续性。首先,建议初跑者采用跑走结合的形式,循序渐进,等身体适应之后逐渐增加跑步的比重。想想如果第一次就让你一口气去跑个几公里,我估计大多数人会不了了之。其次,不要每天都跑,一周三到四次即可,一定要为自己的坚持预留一定的心理空间。最后,一定要制定跑步计划,并按照计划实施。

在初跑阶段,在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跑步乐趣的情况下,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就是让你坚持下来的一个主要推动力。我本人就是按照《爱上跑步的13周》里的13周计划坚持下来的,这个计划循序渐进,由易到难。熬过初跑阶段,身体释放的多巴胺才可能驱动你自觉地跑起来。

二、“线路迷”

探索跑步线路,是维持跑步乐趣的又一重要方法。首先,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发掘和尝试不同的跑步线路,体会不一样的风景和感受,避免跑步机上或固定线路带来的单调无聊。有了手机APP的加持,我们可以在地图上肆意画出属于自己的线路。我本人就很喜欢环形的线路,我尝试了环内环路、环白云山、环大学城、环金沙洲、环贤鲁岛等等有意思的线路。看着APP上自己刷过的环,或大或小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同时,也可以用轨迹生成各种图案和文字,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情。其次,要有“点亮地图”的思维,每到一个地方,都不忘跑个步,在自己的心中和APP上“点亮”这里的地图。最后,把跑步作为旅行的一种方式,边跑边体验风景。我们在成都的时候,就曾经把城区的几个重要景点,比如武侯祠、锦里、宽窄巷子、杜甫草堂等等,串联起来,形成一条半马线路,用脚步记录下来。

三、“装备党”

适当成为一个“装备党”,同样有助于增强跑步乐趣。首先,装备可以提升跑步体验。一双适合的跑鞋,可以让你跑得更轻松;一件透气、轻盈、舒适的跑步T恤,可以降低汗水带来的困扰;一块功能强大的跑步手表,让你更好的记录自己的跑步。其次,装备可以视为对自己的奖励。我在初跑阶段,就花费不少钱,买了很多装备。这些装备陪伴着我度过了需要刺激和快感的初跑阶段。

四、“社交族”

跑步就其本身是一项可以独自完成的运动。没有时间限制,没有场地限制,只需要穿上一双跑鞋,随时随地都可以独自完成。然而人毕竟是社会性的,我们需要同伴的激励,需要参与到活动中去。独跑跑不如众跑跑。加入一个跑团,与臭味相投的小伙伴一同讨论跑步,约跑,一起参赛,这也很有助于维系跑步的乐趣。

五、参赛狂

马拉松和其他运动的一大不同之处,就是它的门槛较低。平常人总感觉马拉松是一段漫长的距离,然而你与马拉松之间的距离,可能就只有短短几个月。只要循序渐进地练习,而且是充满乐趣地作为日常的习惯,你很快就可以发现,你也可以踏上马拉松的赛道,接受沿途观众的欢呼加油,获得属于自己的奖牌和证书。参加马拉松比赛所获得的仪式感和成就感,同样是跑步乐趣的重要来源。

以上是我对跑步乐趣的切身体会。跑步已经融入我的生活,成为我的生活方式。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通过我们的赛事,让更多的人“乐享跑步人生”。

08你常年在南方地区举办马拉松和路跑赛事,针对南方天气条件,在竞赛组织和选手安全方面,你认为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?建议采取哪些措施?

身在中国的南大门广东,我深刻地体会到,除去春节假期和炎炎夏日,全年最适合办路跑比赛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半的时间,大概是3月-5月,10月至次年1月。即便是在比赛季,也时常会出现高温天气。我们能做的就是重视医疗急救和降温配套。首先,医疗急救不容半点马虎,无论是五公里也好,十公里也好,该有的急救措施一定要上;其次,喷淋、海绵、增加补水、提供降温补给、较早起跑也是应对高温天气的常规措施。

而对我们公司而言,由于在本地有接近一半的时间无法举办跑步赛事,这促使我们必须广开门路,扩展业务范围。目前,我们除了举办路跑赛事,还承办各类其他体育比赛,如徒步、各种球类,甚至棋类赛事。同时,我们还承接体育场馆运营等其他体育相关业务,让公司的业务更加丰满。

09疫情下,做了哪些工作?赛事下一步有什么计划?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赛事市场?

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给所有线下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,我们也无法幸免。去年前三个季度,我们基本上没有了线下路跑赛事的业务收入。去年第四季度一度复苏,但今年又出现疫情反复,尤其在广州发生了不少本土确诊病例,赛事业务再度受挫。在这种困境中,我们做了以下事情:

一、修炼内功

其实每一次的“淡季”,对我们而言,正是修炼内功的好时机。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,完善业务流程,增强人员培训。

二、扩展业务

马拉松一般涉及参赛人数较多,动不动就成千上万人参与,在疫情期间属于最容易被叫停的体育赛事之一。为了生存,我们必须发展其他业务,使得自身的业务范围更加多元化。我们尝试把部分赛事转移到线上举办,通过线上打卡的方式完成。同时,还注重拓展社区体育项目,虽然规模都不大,但在疫情条件下,小规模社区赛事更容易落地。

10你认为坚守体育事业,最重要的信念是什么?

体育行业是一个催人向上的行业。我们所做的事,是帮助更多的人锻炼身体,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除了其他因素的驱动之外,我自己认为应该始终充满这种意义感,坚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。

11在这个行业,你有哪些优势?有哪些新的发现?(你的参赛、训练、身体管理)对你身边的人带来哪些影响?有哪些新的发现?

作为一名跑者和马拉松参赛者,我天然对赛事承办工作有自己的认识,能够了解参赛者的需求,体会参赛者的体验。而我们的团队,尤其是管理层,基本上本身就是跑者出身,这对于我们理解赛事如何承办,有很大帮助。

创始人的特质,往往决定企业的基因。作为乐跑客的创始人之一,我深刻体会到我深刻体会到,我们利用自身的跑步履历对赛事的理解,的的确确有助于我们在多次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12对现在的公司和自己,最大的期许是什么?

对于公司而言,我当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可以继续做强做大。在业务能力方面,进一步补足自身的短板,成为一家既有鲜明特性而又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公司。赛事专业性和注重参赛体验方面,是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的地方。我们还将继续扩大业务范围,涉足更多体育相关的领域,完善策划和传播能力,打造属于自己的IP。

对于自己而言,我希望可以真正贯彻“乐享跑步人生”的理念。说实话,由爱好变成职业,这些年反而使自己渐渐疏离了这个理念。一年之中适合参赛的时间,其实自己也基本都在办赛,时间方面无法很好的兼顾两者。我希望随着公司的规模化,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,快乐地享受跑步溶于其中的生活。

13工作之余,你最喜欢的爱好是?

作为一名跑者,工作之余最喜爱的运动自然就是跑步。我有一项人生计划,就是在全国34个省市区,各至少跑一个全马,点亮全国地图,然后跑出中国,完成六大满贯。截至目前,我已完成了9个,分别是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贵州、北京、陕西、四川、香港、澳门。

14你最骄傲的能力或者技能是?

在下不才,并没有太多惊人的能力。最让我感觉与众不同之处,就是自己在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和习惯。

一、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

我不是一个理科生,但深谙理工男的思维方式,喜欢深入研究一些知识和技能,包括但不限于软件、数码产品、智能设备等等。我喜欢拥抱新事物,很早以前就学习了建设网站,后来学习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,践行智能家居,学习搭建共享平台。我不会编程,但我愿意去研究和尝试,寻找最合适的硬件和软件,打造高效和智能化的工作和生活。

公司初创阶段,许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,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学习,公司管理方面,涉及财务、税务、法务、人力资源、IT等等,而赛事项目方面,所涉及的领域也是十分之广的,诸如安保、医疗、志愿者、搭建、计时、宣传、设计等等。我的钻研习惯让我可以静下心来,一点一点地摸索掌握。

二、逻辑思维和整理习惯

我比较注重逻辑思维,碰到事情总会考虑它们的逻辑关系:总分、主次、并列、递进、点面、因果、虚实、定性与定量。逻辑思维的习惯,自然而然地演化为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。我认为这对于我的工作也是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我喜欢整理,无论是对实物的整理,还是对电子文件的整理。比如办公桌、工作文件,工作任务、照片,以及自己的参赛纪念(奖牌、证书)等等,基本都是有条不紊,有章可循的。我原本以为大家也都会这样,但实际上,我所接触的大多数人,并不如此。因此,我觉得这也算是我的一大特点吧。至于是否优势,起码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,当然是,我受益匪浅。

15未来你还想尝试哪些工作、运动或生活?

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四处旅游,感受世界上其他角落的独特之处,丰富自己的生活。

-END-

作者|杨晓闻

策划|林娜

编辑|薛雨微

排版|莫非工作室

审核|崔桢斓、张昊

橙光线8月线下课表发布

扫码立享早鸟特惠价